在中国,有1000万人从不想睡别人,也不想被睡
2010年,惊蛰25岁,他先天生理发育不良,无法过性生活。
这件事,是他进入青春期后自己发现的。父母对此毫不知情。他很自卑,在学校公共澡堂洗澡时也尽量避开朋友和同学。
后来,他注册了国内最大的无性婚姻社区WX920。在自我介绍这一栏里,他说:“我是一个普通的男孩,身体的障碍不能阻止我对爱的追求 。不求轰轰烈烈,但求余味无穷”。
在这里他认识了女友白狐。她也在寻求无性婚姻,因为她是个“石女”(先天无子宫无阴道)。
当普通情侣用性来表达爱时,他们会“深深地拥抱,持久地吻”。“婚后希望最浪漫的事,是两人依偎在沙发上看电视,狗狗趴在身边”。
WX920,国内第一家“无性”婚恋交友网站。建于2005年,有20万注册会员。
网站创始人是陕西人林海。他的好朋友在一场爆炸事故中丧失了性能力,于是他做了这个网站送给朋友,期待他也能找到另一半。
“无性婚姻网,帮您实现家的梦想”——朴素的slogan下面,是一些有关无性婚姻的科普,以及社区自己精准定义的5类用户:
性功能丧失或性弱的人
性冷淡或性畏惧的人
追求纯粹精神恋爱的人
老年人
男女同志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形式上的家庭,以减少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。俗称“形婚”
抱着好奇心,我在WX920上注册了一个账号,准备一探究竟。
“无性的耻辱”:脸上被糊掉的新人
我对WX920的第一印象,是马赛克。
在站子里成功结婚的新人宣传照,脸上都打着马赛克——在普通的婚恋交友网,基本见不到这种处理。
网站的创始人脸上也打马赛克。
我在一篇报道里找到了林海这么做的原因:“不想被认为是gay,也不想被认为没有性欲”。
创办“无性婚姻网”的林海
这些高糊面孔的背后,是现实的、蜷缩中的、无法示人的伤痛。他们在这里找伴侣的理由更隐秘,更难以公开,也不便讨论。
这个网站非常先锋的一点是:在新户注册流程中,我需要接受性匹配。
比如,在选择自己的“无性情况”时,有“生理无性”、“心理无性”、“弱性”、“同志/拉拉”这几个选项。
生理无性的人虽然有性需求,但是由于疾病或意外伤害而导致性能力丧失;
心理无性人群在身体性功能方面没有障碍,但内心对性没有兴趣,或是出于性恐惧和性厌恶的心理不愿意有性生活;
弱性人群虽然有性需求,但需求不强烈。
嗯,分得还挺细。网站的设计者做过功课,也很本土且多样化地反映了社区的真实需求。
考虑了一下,我选择了“心理无性”。意为“功能正常,但对性没有兴趣”(它符合无性恋的定义)。
传完照片、写完介绍,就可以开始网上冲浪了。但如果不充钱的话,只能与对方进行“bot式”站内信聊天,也看不到对方的私人联系方式。
正在我犹豫的时候,付费会员@S首先通过我留的微信,找上了门。
“发现自己没有性需求”
“35岁,离异中年。”
S一上来就概括完了自己的情况,就像所有相亲的开头一样寻常。唯一的不同是,我们首先互相交代了寻求“无性”的原因。S说:
“婚后发现自己没有性需求,无法满足前妻。我感到很愧疚,也总是习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做牺牲、忍让和妥协。”
“比如,我负责家庭的全部支出。曾经有次发烧到40度,也还硬撑着给她做饭吃,但她还是有很多不满。最后前妻出轨了,我也想要结束这段关系。”
他还好意提醒我,有些寻求无性的人只是功能不行,但心理需求还在。“我就曾遇到一位女士,被前夫强行捆绑滴蜡”。
与S的对话截图
S是一名“无性恋者”。但直到进入父母操办的婚姻之前,都不知道自己“不喜欢做爱”。在漫长的婚后生活中,也长期被愧疚感围绕。
林海说,这是因为,在我们这个社会里,人们把结婚、生子都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。他们可能没有机会主动选择,或者只是随大流。
但在寻找无性婚姻的人,“至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不需要性的”。
图/DATA.WHICDN.COM
S是从网上搜到有关“无性恋”的说法的。
他一度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,但多年后才知道:这仅仅是一种性取向。
BBC的一则报道说,中国有1000万无性恋群体
听到无性恋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:“性冷淡?”、“工作压力大,我现在也无性”。
确实,性频次降低、分床睡、没有性生活的现象,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并不少见。
人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报告称,在接受调查的已婚夫妇中,四分之一没有性生活;超过6%的受访者承认一年或更长时间没有性生活。
但是,真正的“无性恋”,与上面的情况不能混为一谈。
无性恋(asexual)是一类正常的性取向,被称为“第四种性取向”(独立于异性恋/同性恋/双性恋)。它并非是一种选择,而近似一种身份认同。
研究发现,无性恋者缺乏欲望,可能主要是缺乏对他人的欲望,而不是缺乏欲望本身(Brotto等人,2010)。有证据表明,无性恋者有某种形式的欲望时,它通常是一种“孤独的”欲望——一种与他人无关的欲望或一种无伴侣的欲望。
相当多的无性恋者都会自慰(Bogaert 2013;Brotto等人,2010)。对于其中一些人来说,可能会有“弥漫”的情欲感觉(也可能完全没有)。换句话说,他们即使对性刺激有某种程度的身体反应,也不存在与他人有性关系的“自我”。
中国2015年的一项网上调研显示,80%的无性恋者是女性,且受过高等教育。在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结梅的研究中,无性恋群体还可以再被细分为几大类:例如,具有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(romantic asexuals)和无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(aromantic asexuals)。
无性恋者可能有性欲、会自慰,但不想过性生活。插画/SOOFIYA
加拿大布鲁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nthony Bogaert曾报告,无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1%-3%。
目前的主流理论和全球最大的无性恋社区AVEN认为,Ta们的一个决定特征是“从未感受过他人的性吸引力,或是缺乏对他人的性接触渴望”。
相对于LGBT人群而言,无性恋者是“更被边缘化”的一类性少数人群。毕竟,在一个性开放的社会里,对性没有兴趣反而会成为异类。
Anthony Bogaert是研究无性恋的心理学专家,曾出版过一本叫《理解无性》的书
上海的戴女士是在一次约会中觉察到自己是无性恋的。她在接受BBC采访时说:明明相处得很好,互相也都有浪漫感觉,但就是“感受不到对方的性吸引力”,不想和对方做爱。
无性恋者的婚姻,跟普通人一样复杂。就像在无数个“搭伙过日子”的匹配变量里,又加上了一层“性匹配”的必要条件。
即使性匹配了,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也变数很多。他们也一样会经历分手、磨合和再次匹配的过程。
就像Todd(动画《马男波杰克》里的“无性恋者”)说的那样,“我觉得我们该分手了。因为你我除了是无性恋者,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共同点”。
图/《马男波杰克》
性,不是一切的答案
在豆瓣的“无性恋”小组,有1万5千多人在此聚集。
与WX920里想结婚的人相比,这里的人更多地在追求自我认同,排斥他者的聚集(比如寻求形婚的同性恋)。
他们会强调,无性恋不是一种病,而是一种内在的取向,“并没有更纯洁或是更高尚”,也不需要结婚。
以及,提醒你再次确认“自己的确是无性恋者”,而不是“因为过去的教育和认知造成了对性的厌恶”(比如患有性爱恐惧症)。用无性恋的标签做挡箭牌,这样永远没有办法正视问题、接纳自己。
无性恋也是一个谱系,ta们虽然对他人没有性幻想,但有可能会对同性或异性产生浪漫感觉
与国内无性恋者大多喜欢隐蔽身份不同,许多国外的无性恋者是“公开”的。他们会走上街头、接受采访、在视频中露脸,也有非常活跃的无性恋教育民间团体在活动。
一位名叫Stacey的无性恋者说,她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从不会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,连跟自己的丈夫都不想。
她说:很多人在闲聊的时候会谈到“他们想睡的人”,但我就是没有。我对任何人都没有那种特别的、性的感觉。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正常,或者是因为曾经受过的创伤导致的。
朋友们甚至为她成立了一个互助组,就是为了“帮她能够成功跟人上床”。
她还在网上搜索任何可能导致性欲低下的医学原因。最后是她的医生告诉了她真相。
在现在这个社会,没有性经验的人是不受欢迎的。如果ta年纪很大了还没有破处,也会遭受“怪咖”的审视眼光。
“如果我在18或19岁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无性的话,我后来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好很多。”Stacey说。
如果你看过《性爱自修室》第二季的话,应该会记得里面一个前来咨询的“无性恋”来访者。
-“我不想发生性行为。我可能出了故障。”
-咨询师:“怎么会呢?性不是我们的一切。”
希望你能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。因为,仅仅是知道“无性恋”这个概念,就会帮助更多人摆脱困境。
性不是一切的答案。
尽管性行为常常是一种强烈的愉悦来源,但它确实、有可能是一种选择。如果有人选择“不”,性也不应该成为一种障碍,或是定义ta的方式。
WX920上那一张张打马赛克的脸,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性羞辱。
Reference:
Anthony Bogaert. Asexuality: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.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. 21 Apr 2015. DOI: 10.1080/00224499.2015.1015713
潘绥铭. 黄盈盈,《性之变: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》, 2013年7月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
半岛网-城市信报:小伙先天发育不良,与石女无性恋爱两年
BBC:揭秘中国无性恋女子内心的挣扎和挑战